方寻叹了口气,把普通百姓如何参与采集抢夺灾民资源一事详细说了一遍。
“如果草民没猜错的话,可能还有商人参与其中,打算通过消耗资源从而利于自身商行的米价。”
听完方寻的话,脾气相对暴躁的程咬金锤了一下桌面怒道:“这群愚民乱子,不解囊相助也就罢了,还火上浇油,真是岂有此理!”【穿】
【书】
【吧】
李世民目光一冷,淡淡道:“最好那帮人没有参与,否则,哼。”
饥荒刚发生时,李世民就已经在朝上发动了募捐,可惜除了他的几个心腹大将慷慨解囊外,其余的全都在哭穷,所捐之数简直就像是打发乞丐一样。
特别是几个世家望族,明明占据了大唐将近一半的经济,竟然还装得跟个孙子一样。
说什么受蝗灾影响,家里也没有什么余粮了。
真是可笑,天下缺粮,那是对于百姓,根本就影响不到那些世家士族。
就那几个世家的存粮,就算让所有灾民去吃上三五年年都不见得能吃空。
李世民虽然心里一清二楚,不过他一样是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知道,那些世家正等着他低头,向他们借粮。
只要李世民低头开口,这些人就有借口像李世民索取各种特权。
只有皇权被削弱了,对他们士族来说才更加有利。
对于这些望族,李世民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可这些世家传承了数百年,其势力人脉早已经遍布大唐各地。
各地官员都和他们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或者就是他们家族的人。
就连朝廷的文武百官,也不乏五姓七望的人。
他们掌控着天下舆论,如果冒然打击,恐怕会被世人口诛笔伐。
如果他们也参与到了破坏赈灾一事当中,情况就不一样了。
相比那些士族商贾,李世民更为之心痛的,是那些为了占到便宜而罔顾受难同胞的百姓,为何可以无知到这种地步。
此时,众人才深知把祛毒之法拿出来的方寻有多大公无私。
“哎,这些人争利争权,到头来苦的还不是黎民百姓。”
杜如晦叹了口气,无奈的摇了摇头。
方寻想了想,说到:“陛下,草民有一计,可彻底终结这场饥荒。”
李世民一听,立即激动道:“是何良策,快快道来。”
方寻:“这次参与抢夺资源的势力中,可以确认的就是那些商贾,他们这么做无非就是一个利字。”
“至于那些望族,有没有参与我们不得而知,就算他们也参与其中,其缘由也不外乎一个权字。”
“他们要权,其最终目的也是为自己的家族谋取更多的福利,说到底和那些商贾也没什么不同。”
“所以,我们何不将计就计?”
程咬金不耐烦的打断道:“你小子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就是。”
“知节。”李世民摆了摆手道:“你这暴脾气,怎么还是和以前一样。”
说完,挥手示意方寻继续说下去。
方寻:“因此,陛下可以发布通告,向全天下借贷粮食,承诺来年年底,以增加三成利息的代价归还。”
“到期如若无法归还,就以相应的永业田代替,如此一来,各地世家商贾必定响应号召。”
听完方寻的话,杜如晦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说到:“这样无异于饮鸩止渴,陛下已经免税三年,届时又拿什么还粮?”
程咬金也附和道:“如果再给他们这么多永业田,百姓所能耕种的土地又会少几分,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两位大臣的担忧,李世民却没那么悲观,反而笑道:“两位爱卿莫急,既然方寻能说出这个计谋,应该是已经想好应对之策了,我们何不听他说完呢?”
方寻点了点头,继续说到:“两位大人有此担忧,那么别人一样也会这么想,料定一年后朝廷绝对无法拿出粮食还账,所以用少许粮食就能换取永业田,何乐而不为?”
“然而,我们却真的能还!”
“以下三点我们只需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打破他们的如意算盘,一,增加田地的亩产量,二,充实国库,三,增强大唐军事实力。”
“三管齐下,便能保证万无一失!”
三人面面相觑,都看到了对方脸上流露出的失望神色。
他们感到失望,并不是说方寻讲的不对,甚至方寻刚才说的确就是完美的决策。
增加粮食产量,就不用愁没有粮食还账,充实国库,就算没有税收也能向民间收购,增强军事实力,就能大开备战粮仓。
别人也许不知,但这三人可是一清二楚,前朝留下的粮食足足能够让大唐子民不耕不种也能吃上一两年,现在这些粮食就放在国仓和各地的备战仓中。
只要有了能碾压各国的军事实力,也就不用再担心敌国入侵了,开放几个郡的备战粮仓根本就无伤大雅。
然而这些道理,就算是三岁小孩都能懂得的,何需别人多说?
这三条决策本就是强国之策,能成其一都能让大唐强大三分,更别说是三管齐下了。Μ.chuanyue1.℃ōM
只是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实施起来就难如登天了。
提高粮食产量,怎么提?
要知道此时大唐的亩产量已经位居世界之首,比同时期的欧洲要高上最少五倍以上。
充实国库,怎么充?
国库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通过税收、官盐和矿产,现在已经停止增税,而食盐又不止是朝廷在贩卖。
所以目前的情况下,能维持朝廷正常支出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充实国库?
简直是天方夜谭。
提升军事实力更为可笑,厉兵秣马这些都要花钱,那钱从何而来?
李世民:“此事还是再议吧。”
对于方寻刚才说的话,李世民是一点希望都不抱的。
方寻疑惑道:“不知草民刚才所言,有何不对吗?”
杜如晦叹气道:“你说的很对,这也是陛下和我们臣子的心愿,只是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来,根本无法一蹴而就,远水止不了近渴啊。”
方寻笑道:“如果是因为这个,陛下和两位大人就无需担忧,草民已经想好了对策,否则草民也不会提出来了。”
“哦?”李世民瞥了一眼方寻,淡笑道:“不知你有何良策?”
方寻不答反问:“不知陛下和两位大人,可去过振洲?”
李世民三人沉思了片刻,随后惊恐的神情一晃而过,随后又冷静了下来。
呵,怎么可能,这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及之事。
然而方寻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无法冷静了。
“草民要说的,正是一年两熟!”
大唐的税收并不高,只有十税一而已,可还是有很多人吃不上饱饭。
为什么?
原因就是耕种技术的落后,除了振洲地区(今海南三亚一带)可以一年两熟之外,其余地区都是一年一熟。
振洲能做到一年两熟,就是因为那里的气候原因,全年都有日照。
其他地方则不行。
种植水稻并不是你播了种子,时间一到就能收割了,它还受方方面面的条件所限制。
最主要的,便是充足的日照时间。
其他地方要想和振洲一样现实一年两熟,就必须提前播种,这样才能让两季水稻都得到充分的日晒。
可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古代可不比现代,平均气温要比现代要低上不少。
这也就导致了如果提前泡种,那也只能是浪费粮食,稻种根本就无法发芽。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发芽了,也无法生长。
因为风太大了,这可不是现代,没有塑料膜给你搭帐篷。
恐怕禾苗刚长几分,就会被风连根拔起了。
这里有句谚语,叫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就很形象的说出了这个时代农业的种植时间。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盛唐:帝国的崛起更新,第五章 强国三策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