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有“二碗饭”可以吃
八十年代初期,杭州入选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随后,市委召开了一次专家咨询会议,每所大学或研究所派一人出席,会议要求与会代表对杭州城市发展提出建议。杭师院书记程融鉅在会上说:“杭师院只有林正秋研究地方史,他去比较妥当。”其余九位出席会议的专家均为各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的领导同志。
在会上,林实话实说:“杭州人应当有二碗饭可以吃,一碗是西湖,一碗是南宋都城,可是,只吃了一碗,还有一碗白白浪费掉了,说什么‘偏安一方、投降主义…’。”
市委书记厉德馨听了,说道:“林老师讲得好!”
次日,党报刊载新闻报导,其中有这样的文句:“出席会议的人有….、林正秋等教授出席。”(林老师排在最后一位)系里一位杨姓老师见了,忿忿不平地跑去向领导告状,说道:“林正秋在外面招摇撞骗,不是教授,一个讲师,居然敢冒充‘教授’在会上讲话。”
好在程书记听到了,说道:“那次会议是我派林老师去的,上面没有要求写出每个出席者的职称,别人是教授,也许,那位记者粗心惹的祸。”
才算给他解了围,林说:“否则的话,真的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正是那次会议以后,林正秋的观点,以杭州历史文化为前导,恢复与开发西湖景观,为经济建设服务才引起了各方关注。至今仍是杭州旅游热门景点之一的宋城景区,就是在他指导下开发的。
国家旅游局长莅临杭州
一九八六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到浙江视察,省旅游局规划处的何思源处长(下称“何”)陪同参访,他们到了杭州与绍兴等地的多个地方。
一路上,何向韩局长介绍了林正秋对杭州文化旅游开发的想法(详见第九章“参与全省旅游规划编制”),说道,浙江不仅山川秀丽,而且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历代以来,涌现过无数能工巧匠,出现过许多文人学士,有过许多发明创造,产生过不计其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资源是旅游之根,如果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中外游客的关注,借此提升杭州的整体竞争力。
这位担任过我国驻法国大使与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局长,非常赞同何处长的见解。
何处长抓住时机,阐述了“文化兴浙”理念,并提出在杭州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古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并且在绍兴建设“兰亭中国书法博物馆”五大项目的报告。
由于事先有了充分准备,在调研中明确浙江文化旅游的主题,国家旅游局后来全部批准了浙江提出的上述五大项目,数量之多,占全国当年批准重点旅游项目的五分之一。
何处长说,国家拨款建设这些项目,对于刚刚兴起的浙江文化旅游可谓雪中送炭,有力的推动了浙江的旅游发展(注1)。
同年,林的著作《南宋都城临安》问世,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此书在一九八八年获得杭州市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一九八九年又获得浙江省教委颁发的省社教科二等奖。
普及西湖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杭州人对于家乡的历史渊源产生了兴趣。林正秋想把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由原来只有少数人才阅读的学术论文,渗透到每一个市民的心中。
一九八三年冬季,《杭州日报》副刊乌鹏廷编辑邀请林为该报“南宋故都”栏目撰文,此举与林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毫不犹豫的接受这个任务,一气写了四十多篇短文,在杭报上逐周刊载,什么《南宋定都杭州始末》、《凤凰山东麓的皇宫》、《望仙桥东的德寿宫》、《六部桥与中央官署》,一篇接着一篇。www.chuanyue1.com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宫殿建筑、朝廷政治、商贸经济、文化娱乐,以及岁节风俗等等,充分肯定了南宋定都临安,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ωWW.chuanyue1.coΜ
文中提到的那些地名、桥名,什么六部桥、清河坊、望仙桥、龙翔里…,对于杭州市民来说,一个个耳熟能详、熟视无睹,让人惊讶的是,地名背后居然隐藏了那么多文化典故。
这是林第一次为报刊写专栏,很快就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或许,也是对他再接再厉研究南宋历史的是又一次鼓励。他的文章通俗、流畅、易懂,简洁,短小精干,而且,具有丰富的城市文化知识,获得了众多读者好评,也成了市民们饭后茶余的闲谈资料。
有位读者在杭州日报撰文《喜读富有特色的“南宋故都”》,写道:“这组文章写得好,富有特色。”他的系列文章受到各方关注,也令南宋时期成为杭州历史文脉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页而深入人心,市民为生长在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而骄傲,也为本地许多传统商业产品插上了翅膀。
参与“二评西湖新十景”
一九八四年,杭州被列为我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之一,游客与日俱增,原有的西湖“老十景”(注2)人满为患。
一九八五年,杭州市园文局、杭州日报等单位发起评选“西湖新十景”活动,希望通过宣传介绍新十景,分流“老十景”客流。评选会除了领导以外,还有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专家组成,林正秋作为杭州历史文化研究者之一,参与了评选活动。
林在会上发言,他说,南宋《方舆胜览》(注3)介绍西湖十景时说,湖山四时景色,最奇有十: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云栖竹径、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苏堤三塔)。此后,文人多以此十景为题赋诗作文。
又说,“老十景”多局限于白堤、苏堤以及西湖周边地方,名称大多为文人、画家所定,后来才被官府认可,这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上述十景定名分别以四个字为一景,文字凝炼,景色与意境,融为一体,意境见胜,让人回味无穷,提高了西湖的知名度。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再为这十个景勒石题碑。帝王的题刻,将景色提到了国家级有高度,才流传下来,形成西湖名胜,流传至今。
那次大会定下了基调,每个景点分别取四个字作为景名,需要包含特色,内容必须与季节融合、与历史连贯,用字凝练,分别取名为:云栖竹径、玉皇飞云、黄龙吐翠、吴山天风、阮墩环碧、虎跑梦泉、满陇桂雨、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宝石流霞。
林参与了评选,也推动了他对西湖景观的探索与研究,他逐一考察并研究了西湖周边景点的历史文化,再接再厉,发表了《历代西湖的治理史》、《古代西湖园林建设史》、《古代西湖园林史》、《古代西湖游船史》、《岳飞、岳坟与岳庙》、《黄龙洞的历史文化》、《雷峰塔的历史沿革》、《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湖的记录》、《灵隐寺与佛教文化》、《西湖畔著名道观》等一系列论文。
参与“三评西湖十景”
在杭州史上,多次开展西湖十景的评选活动,每次评选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杭州与西湖的知名度。在一九八五年二次评选活动的基础上,接下来,二00七年又开展了“三评西湖十景”活动,评出又一轮的“新西湖十景”。
评选之前,在二00七年六月十八日的会议上,林正秋代表杭州市民与评委会专家作了书面发言。后来评选定下的十景分别是,灵隐禅宗、六合听涛、岳庙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院、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改革开放后的二次“西湖十景”评选,既肯定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成果,又为西湖进一步发展与后续二0一一年“申遗”(注4)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评选后,林应西湖博物馆主办《西湖学研究》杂志的约稿,又连续撰写了《南宋帝王将相与西湖》、《古代西湖疏浚历史》、《南宋西湖游览的四季风俗》、《西湖游览史略》、《唐宋时期的西湖荷花景观》、《苏东坡饮酒的五大特点》等多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论文。
上述这些论文大多收入他的《西湖文化景观史研究》一书。
旅游文化的研究与教学
一九九五年,杭州师范学院创办浙江省首个旅游文化专业,林正秋被安排担任旅游教研室的第一个主任,并承担《中国旅游文化》与《浙江旅游文化》二门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此举也为林的杭州旅游发展设想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他还为北京语言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留学生、进修生开设了中国文化课,传播中国的旅游文化,也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外人才。
领导上的这些安排,对于林来说,正中下怀,因为他可以在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对于旅游文化,以及浙江地方史的研究上更上一层楼,也能借此机会考察当时各国旅游业状态。
与各国师生交往中,让他开阔了眼界,尤其是洋人对东方文化的推崇让他印象至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针对旅游市场导游的混乱现象,省旅游局决定对导游实行上岗资格证书的考试,由于林在旅游业的声望,顺理成章地担任导游资格考评委员会委员。
这样的工作安排,也使得林正秋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杭州旅游业界各式各样的从业人员,令他对于西湖旅游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使他长久以来沉淀于心中的抱负,即,将历史文化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服务,提供了另一次机会。
他想,美丽的西湖山水,只有与它悠久而又迷人的文化历史相融合,比翼双飞,才会展现出更大的魅力,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到杭州来旅游。动人的西湖故事与美丽的典故,它的文脉传承,只有与杭州山水融会贯通,才能令西湖旅游如虎添翼,才能使西湖旅游业更上一个台阶,其经济含量则是难于估算的。
他将这些设想与理念融进了他的著述与后来编制的西湖旅游规划之中。
注释:
注1:此段文字部分改写于何思源处长所作《浙江旅游文化开拓者林正秋教授》一文。
注2,“三评”西湖十景,第一次评选西湖十景(宋代),始于南宋,南宋《方与胜览》有:“湖山四时景色,最奇有十: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云栖竹径、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又名苏堤三塔)。
第二次评选西湖新十景,前文已有叙述。在史上,还有元代八景,分别是: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冷泉猿啸、葛岭朝暾、孤山霁雪、北关夜市、浙江秋涛。到了清雍正年间再增修十景,共有十八景目:增修十景分别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带晴虹、海霞西爽、默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
注3,《方舆胜览》为南宋人祝穆所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共七十卷,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注4,申遗,“遗”指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或物质财富。“申遗”是指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以某一地区的特殊遗产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行为(摘自网络)。
附录:
其时,林正秋就杭州城市文化与西湖写了不少著述,包括,
《杭州与西湖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杭州古代研究》(1981年内部出版);
《南宋故都杭州》列入杭师院学报丛书,荣获杭州市社科优秀论著三等奖;
《杭州史话》(中华书局1984版);
《南宋故都临安》(古籍出版社1984版)等。
一九八七年,林正秋被评为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并作为社科界代表,成为杭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同时担任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直至二00一年退休为止。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庐上雁更新,第7章 “文化旅游”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